
01家庭冲突越来越频繁创高网
四十七岁这年,我发现生活好像被按下了 “混乱键”—— 潮热盗汗让我整夜难眠,情绪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,而十五岁的儿子小远,正踩着青春期的油门横冲直撞。当我的更年期撞上他的青春期,这个家就像一个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,争吵、冲突、冷战成了日常,曾经的温馨早已荡然无存。
最先爆发的“战争”,是从一件小事开始的。那天晚上十点,我路过小远房间,看到门缝里还透着光,推开门发现他正对着手机屏幕傻笑。一股无名火瞬间窜上心头,烦躁感让我声音都变了调:
“都几点了还不睡觉?明天不上学了吗?手机给我!”
小远猛地抬头,眼里满是抗拒:
“我刚跟同学讨论完作业,再玩十分钟怎么了?你能不能别像盯犯人一样盯着我!”
“讨论作业需要笑成这样?你以为我瞎吗?”
我伸手去抢手机,他死死攥着不肯放,拉扯间手机 “啪” 地掉在地上,屏幕裂了一道缝。
“你有病吧!”
展开剩余87%小远红着眼眶吼了一句,弯腰捡起手机,狠狠摔上房门。
我僵在原地,胸口又闷又疼,眼泪不受控制地往下掉。明明是为了他好,怎么就变成了这样?那晚,我在客厅坐了一夜,潮热一阵阵袭来,心里的委屈和烦躁像潮水一样翻涌。
从那以后,我们的冲突越来越频繁。他穿一件宽松的卫衣,我会忍不住念叨:
“男孩子穿得整整齐齐不好吗?非要穿得邋里邋遢像个小混混。”
他周末想跟同学去打球,我又会担心:
“万一受伤了怎么办?不如在家刷题,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。”
每次开口,要么是指责,要么是叮嘱,而他的回应永远是不耐烦的反驳或沉默的冷战。
有一次,我因为工作上的事心情本就不好创高网,回家看到小远把脏衣服扔在沙发上,瞬间情绪失控:
“跟你说过多少遍,脏衣服要放进洗衣篮,你耳朵聋了吗?一点家务都不做,整天就知道玩手机!”
小远放下书包,冷冷地说:
“我刚放学回来,还没来得及收拾,你至于这么凶吗?你最近是不是吃错药了,天天找我麻烦。”
“我找你麻烦?我是为了你好!”
我气得浑身发抖,伸手想去拍他的肩膀,他却猛地躲开,大声说:
“别碰我!你根本就不理解我,只会骂我!”
说完,他冲进房间锁上了门,任凭我怎么敲门都不开。
孩子爸爸夹在中间,也过得很煎熬。有天晚上,他叹着气跟我说:
“你最近情绪确实不太稳定,小远也到了叛逆的年纪,你们俩各退一步行不行?”
可我根本听不进去,觉得自己委屈极了:
“我难道不想好好的吗?本来人就烦,他还一点都不省心,我能怎么办?”
家里的低气压越来越浓,饭桌上没人说话,客厅里只有电视的声音在空荡荡地回荡。有一次,我无意中听到小远跟同学打电话:
“我妈最近像个疯子一样,我真不想待在家里。”
那一刻,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疼。我开始意识到,再这样下去,不仅会毁了我和孩子的关系,这个家也会散掉。
02更年期遇上青春期
第一次和心理咨询师通话时,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,把心里的委屈、烦躁一股脑地倒了出来:
“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,看到他做得不好就想骂他,可骂完之后又后悔。他现在根本不跟我说话创高网,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”
咨询师没有急着评判,而是温和地问我:
“你有没有想过,你对孩子的指责,其实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更年期的不适?当你因为潮热、失眠感到烦躁时,是不是更容易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?”
咨询师的话让我愣住了。仔细回想,每次和小远吵架,大多是我先因为一点小事烦躁,然后把情绪转移到他身上。我一直觉得是孩子的叛逆让我生气,却忽略了自己更年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,才是情绪失控的导火索。
接着,咨询师帮我梳理了我和小远之间的问题:
情绪叠加效应:
我的更年期情绪波动,遇上小远青春期的叛逆敏感,双方都容易被情绪左右,一点小事就会引发大冲突。小远渴望独立和尊重,而我习惯用家长的权威去约束他,忽略了他的心理需求。
沟通方式错位:
我总是用“指责式” 语言和小远沟通,比如 “你怎么又做错了”“你就不能听话一点”,这种方式只会让他产生抵触心理。而小远面对我的指责,要么反驳要么冷战,无法冷静表达自己的想法,导致矛盾越来越深。
自我调节缺失:
我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缓解更年期不适,而是把孩子当成了情绪宣泄口;小远也没有学会正确处理青春期的压力,只能通过反抗和逃避来应对。
03一次成长的契机
在咨询师的指导下,我开始尝试改变。首先,我学着接纳自己的更年期症状,每天早上起床后做半小时瑜伽,晚上睡前泡个脚,缓解潮热和失眠带来的不适。当我感到烦躁时,会先深呼吸,在心里默念 “冷静”,等情绪平复后再和小远沟通。
其次,我改变了和小远的沟通方式。有一次,小远放学回家又把书包扔在沙发上,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指责他,而是走过去轻声说:
“小远,书包放在沙发上容易脏,你把它放进房间好不好?妈妈知道你放学累了,但是整理自己的东西,也是一种好习惯呀。”
没想到,小远愣了一下,然后拿起书包走进了房间。这是他很久以来,第一次没有反驳我的建议。
还有一次,小远想周末和同学去看电影,我没有直接拒绝,而是问他:
“电影几点开始?几点结束?需要妈妈给你准备零花钱吗?”
小远惊讶地看着我,然后小声说:
“下午两点开始,四点结束,我自己有钱。”
我笑着说:
“那你注意安全,看完电影早点回家。”
那天晚上,小远回家后,主动跟我分享了电影里的情节,我们聊了很久,仿佛又回到了他小时候无话不谈的日子。
咨询师还建议我多关注小远的优点,每天记录一件他做得好的事情。一开始,我觉得很难,可慢慢发现,小远其实有很多闪光点:他会主动帮爸爸搬东西,会记得奶奶的生日,会在我生病时给我递水杯。我开始经常表扬他:
“今天你主动帮爸爸搬东西,真是个懂事的孩子。”
“你记得奶奶的生日,妈妈很开心。”
听到我的表扬,小远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,也愿意跟我多说几句话了。
改变的不只是我,小远也慢慢发生了变化。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发脾气,看到我不舒服时,会主动问:
“妈,你是不是又不舒服了?要不要我给你倒杯水?”
有一次,我因为工作失误心情低落,小远坐在我身边,犹豫了很久说:
“妈,你别难过了,事情总会解决的。”
那一刻,我眼眶一热,紧紧抱住了他。
现在,我们家的氛围终于恢复了往日的温馨。饭桌上,我们会一起聊学校和工作上的趣事;周末,我们会一家三口去公园散步,或者一起看电影。我不再因为更年期的不适而焦虑,小远也不再因为青春期的敏感而叛逆。
回想这段经历,它让我明白,当更年期遇上青春期,不是一场注定的“战争”,而是一次成长的契机。作为家长,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,理解孩子的需求,用耐心和爱搭建沟通的桥梁。只有这样创高网,才能化解矛盾,让家庭重新充满温暖。
发布于:安徽省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